鲜花店鲜花递送中国鲜花速递网 中国鲜花快递网鲜花递送
您现在的位置: 甘肃省 > 临夏 > 临夏市鲜花店 诚邀花店加盟

甘肃省临夏临夏市鲜花店

鲜花配送范围:折桥镇 南龙镇 袍罕镇 城郊镇
中国鲜花速递网鲜花店在全国大部分县市均设有配送店,鲜花配送最快2小时送达,为您提供鲜花速递,鲜花预订,鲜花订购,网上送花,异地订花服务。
是您给朋友恋人亲人合作伙伴订购鲜花开业花篮的第一选择。咨询电话:18939884868
长途区号:0930邮政编码:731100鲜花配送电话:18939884868
车牌号码:甘N行政代码:622901(身份证号码前6位)
隶属政区: 临夏行政级别:县级市
车牌号行政代码(身份证号码前6位)邮编人口面积驻地
折桥镇 甘N 622901 731100
南龙镇 甘N 622901 731100
袍罕镇 甘N 622901 731100
城郊镇 甘N 622901 731100
中国鲜花速递网鲜花店,为您提供鲜花速递,鲜花预订,鲜花订购,网上送花,异地订花服务。在全国大部分县市均设有鲜花配送店,鲜花配送城区最快2小时送达,鲜花订购电话:18939884868 。鲜花店加盟城区中的临夏作为一个地理行政区划名词,它可能指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也可能指临夏州的临夏市,还有可能是临夏州的临夏县。
  一。甘肃省临夏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 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 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190万,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6.4%,东乡族和保安族是我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历史悠久,秦汉王朝时就在此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镇”之称。临夏平均海拔20OO米,年平均气温6.3摄氏度,降雨量537毫米,无霜期157天,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物产丰富,资源富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
    临夏,历史文化灿烂,境内出土的彩陶是中国早期历史代表,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
    临夏,穆斯林群众集中,民族风情和宗教建筑特色鲜明,被誉为“民族建筑的博览园”“中国的小麦加”。
    临夏,自然遗存丰厚,恐龙足印化石群和古生物化石群震惊中外,被誉为“古生物的伊甸园”。
    临夏,民间艺术绚丽,每年在莲花山、松鸣岩等旅游胜地举行的“花儿”演唱比赛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被誉为“花儿之乡”。
    临夏,地处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东西经济文化交融,善于经商的临夏人激活了繁荣的市场,被誉为“中国西部的旱码头”。
    临夏,是大禹治水的源头,《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
  【行政区划】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辖七县一市, 两个自治县, 即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共1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自治州首府设在临夏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土地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19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2.6人。
  【历史沿革 】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 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 形成了当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赞誉为“西部旱码头”。随着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宣告, 临夏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国家把临夏回族自治州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人口民族】
    临夏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内有22个民族共196万人口,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汉族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东乡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
    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以汉语言作为语言交际工具。生婚丧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无不渗透着伊斯兰的义律,逐渐变成了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唐代, 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有不少人留居,传播伊斯兰教,与当地民族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回族。回族形成的过程,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从东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其他民族密切交往。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
    临夏的回族亦涉足政坛、军界。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 临夏的回族“三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家族,治理甘肃、青 海、宁夏、新疆,影响西北政治、军事、社会达半个世纪之久。
    东乡族在临夏州的人口约2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3%,多居住在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据说,东乡族的族源和形成,是以十二、
    十三世纪居住在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色目人为主,通过经商、传教来到临夏定居, 与当地的汉、回、蒙古等民族融合,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东乡族。
    东乡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衣食住行及风俗习惯,与附近的回族基本相似。
    保安族共有1.16万人,占全州人口的0.8%,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保安族的族源的形成,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惯,一般认为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蒙、藏等民族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后迁徙到了临夏州境内。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生活习俗 大多跟回族相近。
    撒拉族在临夏州的人口约9500多人,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乌古斯语组。撒拉族是元代后期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徙而来的一个部落民族,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定居,与当地的回、汉、藏等民族相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撒拉族。其生活习俗也大致跟回族相近。
    在临夏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102.7万人, 约占全州总人口的56%。伊斯兰教在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 和深远影响。早在唐朝时期, 伴丝绸之路悠悠驼铃声, 穆斯林教职人员涉足, 历经宋元明清朝代,伊斯兰教在这里深深扎根,传播广大,发展成为中国西北伊斯兰教中心,教派分支日益详细、系统而全面,伊斯兰教“四大教派”, 即格的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来非耶在临夏 俱全,“四大门宦”,即哲赫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和尕德忍耶在临夏颇有影响。“四大门宦”下属30多个支派。临夏成为了人们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胜地。
    临夏穆斯林与各民族一起生活, 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经过经济、文化交流,长期融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穆斯林学中文、 读儒书、按中国习俗定姓取名。同时,笃信伊斯兰教,有信真主、信圣人、信天仙、信前定、信经典、信后世六大信条, “念、礼、斋、课、朝”五大功课,由宗教规定形成的婚姻、丧葬、饮食等习俗,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了穆斯林民族的民俗风情。
  【风俗民情】
    临夏为回族发祥地之一。唐代,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处于要冲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随丝绸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蜂拥而至,“往往散于陕西诸路,久留不归”,贡使、商贾和传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的场、买马场、茶马司,进行茶马丝绢交易,传播伊斯兰教,留居河州。历史上称之为蕃客和蕃商,也有成为番客和番商,成为临夏回族的先民。史书记载,包括河州在内的西北大姓马姓,多自西域来。居住于洮河东西地区的马姓,即是杜甫诗中所指“花门贵种”(意为西域人)。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战西域各国,随军带来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军人、工匠、平民,置于西域亲军、回回亲军以及各地探马赤军管辖。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驻军随处入社”,军士落为民籍,是临夏地区回族形成的一部分。分布临夏各地的喇、苏、丁等姓为世家,其先即为伊朗布哈拉人、元朝大臣搌思丁·纳苏喇丁。元代还有不少被称为“斡脱”的官办穆斯林商队活跃在河州地区,不少传教者亦蜂拥而至,定居河州,繁衍生息。《甘宁青史略》载:“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回族“淮河州为最多,其种类亦强”
    回族在形成过程中,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地从东到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产生活。共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村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长久以来,临夏回族的商队足迹遍京、津、沪、川、陕、云贵、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沟通东西南北经济流通的重要力量。在医药、算术、书画、武术、诗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不可缺少的部分。
    回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随之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意识、豪放、务实的性格;能适应各种艰苦生活环境,吃苦耐劳,勤于创业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由于长期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形成过程中汉语成份日益增多,逐渐以汉语为回族的基本语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回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亚文化传统,亦吸收汉族文化特点。在长期使用汉语后,吸收汉语文化的比重大为增加,汉语、汉文成为回族人民交际的主要工具。
    临夏回族的生婚丧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无不渗透着伊斯兰教的义律,逐渐变成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饮食 所食用的牛、羊、鸡、鸭、兔等,一定要经伊斯兰教念经人屠宰。使用的饮食具切忌混杂。回族的传统小吃有锅盔、醪糟、水晶包子、甜麦子、酿皮子,桶子肉、发子面肠等。用水讲究干净,忌讳在食用水渠、水池、水泉旁洗澡、洗衣服、倒脏水。民族共居区的水井、水池打水,提倡使用公用水桶、水罐。在家洗脸洗手使用搪瓶。
    服饰 男性喜戴白色、黑色和棕色平顶号帽,以白色最为普通。成年后讲究留胡须。老人和宗教人士喜穿直领对襟“准拜”。妇女多戴盖头,少女、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者戴白色的。现在城市中,有些回族姑娘和青年女职工衣着与社会流行款式趋于一致,上班、上街不戴盖头;有些改戴护士白帽和花织锦圆顶帽。
    婚姻 回族婚姻主要由当婚男女双方决定,父母尽拣选之责。经男女双方同意后,始能送定茶,送聘金、聘礼。结婚须由两位穆斯林证婚;结婚日多选在拍山拜日和主拜日(即礼拜四或礼拜五),结婚时由阿訇念“尼卡哈”,阿訇念毕,抛撒核桃、红枣。从《婚姻法》贯彻以来,先领结婚证,后念“尼卡哈”。举行婚礼,由阿訇致证婚词,并向男女双方再次询问是否愿意,双方肯定回答方为有效,若一方不同意,则婚姻无效。
    生育 孩子出生举行洗礼,3~7天内请阿訇起经名,入学读书时再起学名。
    丧葬 回族实行土葬,葬礼比较简朴。病危之际,要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讨白”,即忏悔词,向安拉悔罪。咽气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合嘴、顺手足,置尸于木板,进行洗礼。
    习俗 回民喜清净。作礼拜时要“小净”(洗脸面、口鼻和手、脚等)或“大净”(洗涤全身)。信教穆民每天要作5次礼拜,勤于洗浴,久而久之,演化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喝茶也是回民日常的习俗,沏茶比较讲究,除在盖碗内放茶叶外,有时还放有红枣、桂圆、冰糖、核桃仁、葡萄干等,边添沸水边喝茶、称为喝“牡丹花”的三泡台。穆民见面互道“赛俩目”(问安的意思),握手问候,写信时,称呼上加“代赛俩目问候”句式。老年人吃饭毕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面做“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尊崇长者,让长辈上座,吃饭要先端给长辈,行路要让长辈先走。禁止背后诽谤别人,反对骄傲、怠惰、欺骗和恶语伤人,讲究礼节,热情待客。每逢节日,打扫院落,清除垃圾,炸油香、果果馓子等款待客人,分送亲友;亲友之间互相拜节祝贺。回民作礼拜多在清真寺礼拜堂,在没有清真寺的地方往往在地上铺一个苫单就地礼拜。
    一 . 民间工艺
    1、民族地毯
    临夏手工地毯历史悠久,做工精致,享誉海内外,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久负盛名。主要品种有礼拜毯、民族挂毯、仿古地毯、美术挂毯、客厅用毯、藏毯等。产品采用国内优质土种羊毛经过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制作,经化学洗刷后呈丝光棉缎,剪后壮似浮雕,经工艺处理,外观古色古香,典雅别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2、雕刻葫芦
    “雕葫芦”约有上百年历史,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采用针雕技法,一粗一细两根钢针,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雕葫芦艺术日趋完美、光彩夺目。其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家种葫芦,讲究大小均匀;主要采用晒泡、上光等特殊工艺在其表面细心绘制人物、、民族风情、山水图案、配以名人诗文而成。雕葫芦大体有三种,一是小圆雕葫芦,不仅可观赏,还可当作健身球;二是单吊葫芦,讲究要圆润无疤结,以便聚音;三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芦,浑身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疙瘩,这是种子变异造成的,极为罕见,稍加雕琢修饰,用手越摸越亮,颇有一种天然的拙趣。现今,雕葫芦带着河州人的聪明和才智,远渡大洋彼岸,更是深受港澳台同胞的欢迎。
    3、回族砖雕
    是河州民间艺术中一朵娇艳多姿的奇葩。大约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是用粘土泥巴或青砖为原料,焙烧或刻制而成的一种建筑艺术材料,经无数能工巧匠继承创新,作品多姿多彩,构图严谨,雕镂精细,浑然天成,富于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砖雕有其独特的刀法,一副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宛若一刀刻成,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它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构思新颖 、富有诗意和浓厚生活气息,取材广泛,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富有风土气息,质朴感人。细腻多姿的雕刻,善于摄取生活的瞬间,以非凡构思达到形态生动多变。遍览河州砖雕,不论何种图案,很少有人物活动的场面,这是临夏回族砖雕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用吉祥主题、吉祥纹样,不用人物作品。今天,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随着一支支古典建筑工程队活跃在大江南北,这枝璀璨的艺术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4、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传统工艺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宝,它作为民族工艺品,具有工艺精美、刀刃锋利、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是藏、蒙、回、保安、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的制作,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早期生产的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波日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工艺流程有设计、打坯成型、刻花刺字等。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
    5、麦杆贴画
    麦杆工艺画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经数道工艺加工绘制而成的装饰画。该画在继承传统国画的基础上,采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西洋画的明暗透视,并将现代摄影、雕刻、刺绣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具有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光泽明亮、立体感强等特点。尤其在室内,根据视角的不同可以变幻出几种不同的颜色,既是现代家庭的装饰品,又是艺术品,是观赏和收藏的佳品。
    6、黄河奇石
    黄河支流洮河及大夏河流域以其独有的地质结构,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海绵石、珊瑚化石等完美的石型,奇妙的构图,艳丽的色彩,多变的花纹,强烈的对比,坚润的石质,逼真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人物、花鸟、动物。“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称之为“黄河瑰宝”,令收藏家们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7、角制工艺品
    该产品是选用青藏高原特有牦牛角、番羊角,运用祖国传统手工工艺,经脱脂后,精心制作成具有欣赏价值的各种牛羊颅挂饰、摆设工艺品,牛羊角保健梳子三大系列造型美观别致,保持了高原野性美的自然风格,是现代家庭不可缺少的高档装饰品。其造型各异,精巧美观,被誉为“陇原一绝”。
    8、河州刺绣
    在优质缎、绸、棉等布料上配以独特设计的图案,用多种丝线刺绣而成,色彩艳丽,是馈赠亲友和旅游纪念佳品。
    二. 临夏花儿
    临夏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花儿”最早是起源于甘、宁、青一带少数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语。“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甘肃,不论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妇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脚户哥,都会信口漫上几首心上的花儿。 和洮泯花儿的歌手们一样,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发地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歌手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如甘肃省莲花山等地花儿盛会比较有名,不仅本地的歌手参加,临近省县的花儿唱家也打擂献歌。
    临夏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行段分为四句、六句两种。演唱也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地区的家喻户晓的。
    洮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
    它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主要在汉族群众中漫唱。广泛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武都、宕昌、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卓尼、舟曲县等地。
    根据音调、唱词、演唱风格,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其中“南路花儿”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北路花儿”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为中心。
    洮泯花儿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 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
    洮泯花儿按照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
    (一)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以松鸣岩花儿为代表。河州花儿又名“少年”,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结构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言情,前两段字组相等。长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词语言、格律、声韵、音节要求严格。韵脚是河州花儿的灵魂,逻辑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儿的“长令”拖腔长、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辽阔之特点;“短令”拖腔短,节奏明快,刚健激越。“憨敦敦”、“金点花开”、“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衬句,旋律进行变化多样。河州花儿流传着上百个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绍明、韩应贤、马永华等去北京参加过民族演唱。
    (二)莲花山花儿
    莲花山花儿以康乐县与甘南州相交的莲花山而命名,属洮岷花儿北路派,流行于临夏州的康乐、和政、广河县,甘南州的临潭、卓尼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为每首三句,头一句起兴,二、三句叙事。每句七字。演唱内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儿”。如《三国》、《西游记》、《杨家将》、《十二月牡丹》、《九九节》,还有如叙述莲花山风光景物类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词,全靠歌手世代口头相传。“散花”就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这一类无固定歌词,全靠歌手当场编唱。莲花山花儿只有一个曲令,即莲花山令。演唱时由于歌手的创造,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莲花山花儿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编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听起来自然、和谐,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兰等曾去北京参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莲花山花儿有“莲花山令一”、“莲花山令二”。
    (三)、花儿会
    花儿会是歌手们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儿流传和发展的摇篮。临夏流传至今规模较大的花儿会场有20多处。其中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久负盛名。此外,积石山县盖新坪、永靖县炳灵寺、临夏县大庙山、和政县寺沟峡等处的花儿会,亦具有一定规模。
    1、松鸣岩花儿会
    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有称须弥岩,是河州花儿演唱的传统会场。相传很早以前,有位猎人进行打猎,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戏水唱歌。猎人被美妙的歌声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树林中学唱起来,唱着唱着,不知不觉竟唱出了声。姑娘发现有人偷听,急忙转身向山上跑去,猎人也紧紧跟上,转来转去再也没有看见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声在山间回荡。后来,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会,聚居在松鸣岩下,纪念传说中留给人间优美歌声的仙女。游山唱花儿或祈祷禳灾,求神许愿,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自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每年一度的唱山会,“花儿会”也由此而兴起,每逢会期,康乐、临夏、广河、和政、东乡、临洮、卓尼等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汇聚松鸣岩,帐篷遍布,各类摊贩连绵山间。
    松鸣岩花儿会以演唱河州花儿为主,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内容有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兴创造等。其独特之处是:有些歌手演唱有乐器。器乐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唢呐、板胡、二胡等,为花儿演唱增添色彩。
    2、莲花山花儿会
    相传,远古年间,冶木峡深邃莫测,有条黑蟒,神出鬼没,残害生灵。属龙年,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会,昆仑山金花娘娘驾云起程,带上千年修炼的一朵莲花前去赴宴,途经冶木峡,只见烟雾滚滚,黑气冲天,阻住云路。接着一条黑蟒张牙舞爪,仗剑向她刺来,金花娘娘轻抖莲花,生出万道霞光,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座形似莲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峡畔,将黑蟒压在山下。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庶民感恩戴德,为金花娘娘在莲花山修建庙宇,玉皇阁、紫霄宫、娘娘殿相继竣工,庙宇落成庆贺时,一阵悠扬嘹亮的歌声从天际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两位仙女撑着花伞,轻摇彩扇,足登莲花,口唱花儿,翩翩起舞。人们被这美妙的歌声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来,莲花山顷刻成了花儿的海洋。“六月莲花艳阳天,遥望山势如雪莲;仙女传歌留妙音,花儿绵绵万古传”。就这样,莲花山花儿会便代代沿袭了下来。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来自周围七县的汉、回、藏、东乡等各族歌手和群众云集莲花山,结伴游山,演唱花儿。以演唱“莲花山令”对歌为主,河州花儿歌手也前来助兴。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边游山、边对歌,互相穿插、灵活多样。莲花山花儿会恰似一部优美的乐章,初一、初二,在莲花山麓的足谷川聚会,即为开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对歌,即为高潮;初五从莲花山30公里外的王家沟门,围着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里高的紫松山,联欢对歌,敬酒告别,即为尾声。其中以拦路最为别致而风趣。莲花山盛产马莲,当地群众用马莲拧成绳子,拦堵朝山歌友,进行答问对唱,直到拦路者满意方可放行。山会期间几乎每个路口设卡对歌,歌声此起彼伏,堪称一绝。
    花儿是山间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间,淌向了大川大河……
    (四). 河州曲艺
    河州曲艺非常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代表作有《马五哥曲》、《红姣女》、《十盏灯》、《放风筝》、《杨柳叶子青》、《米拉尕黑》、《三邻舍》等。
    一、平弦
    平弦是一般由一人用临夏方言演唱,间或亦有帮腔的民间曲艺形式。平弦唱词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组成,内容多以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平弦曲调一般是牌子曲结构,曲调按前岔一述腔一杂调一述腔一后岔连缀。平弦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竹笛、碰铃、四页瓦等。
    河州平弦演唱约百余年,现已发现平弦文学本20余部,曲调50余首。如《西游记》、《白猿盗桃》、《林冲夜奔》等。
    二、宴席曲
    宴席曲亦称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嫁宴席上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调。州内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亦流传宴席曲。演唱宴席曲多伴以简单舞蹈动作,演唱一般为二人,均为男性。宴席曲的歌词,多为恭喜和美好的祝贺。
    宴席曲格律,一般为长短句、单字尾、押韵,以叙事为主。音乐多为商徵性和角羽性五声音阶。曲式多为复拍子,亦有单拍子、混合拍子。演唱多用真声,旋律流畅舒展,可一词多曲或一曲多词,无乐器伴奏。
    宴席曲现有曲调90余种,代表作有《十里亭》、《纺四娘》、《尕老汉》等。著名宴席曲歌手拜金忠(艺名“大老拜”)等人演唱的宴席曲均编入《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
    三、酒曲
    酒曲是一种民间小调,多在猜拳行令、酒酣兴浓时演唱。演唱伴有简单舞蹈动作,边唱边喝,劝酒耍笑,得以助兴。酒曲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有绕口令式的,问答式的,相谢式的等,词曲并茂、情趣盎然。州内流行的酒曲曲调有10余种,著名的有《尕老汉》、《飞凤凰》、《数麻雀》、《担杯》等。
    四、河州贤孝
    河州贤孝是用“临夏方言”自弹自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其内容多以古典全本小说或其精彩章节,或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主,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词句弹唱。多在农闲时节表演,或在城镇街头、茶馆或在农户家庭院落。其曲调吸收“河州花儿”和其它民歌形式,种类繁多,流畅动听,形象生动,表现人物栩栩如生。伴奏乐器多为三弦或二胡。河州贤孝的传统曲目有《孟浩然踏雪寻梅》、《邓飞熊醉打黄花堡》、《花亭相会》、《王祥卧冰》、《粉庄楼》等。新编曲目有《韩起功抓兵》、《长工恨》等。
  【资源环境】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 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征是:三分之一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三分之一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面积则高寒阴湿。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空气新鲜,清爽宜人。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地貌特征属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型形态。
    临夏回族自治州资源丰富,尤以水利资源和旅游资源称著。
    全州有耕地215.3万亩,荒地285万亩,林地 252.8万亩,水面108.6万亩。农村人均占地五亩,其中耕地1.4亩,分为川塬、山阴、干旱三类地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川塬山阴地区降水多,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牧草和林木生长;干旱地区光照丰富,雨量稀少。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青稞五大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麻、甜菜、瓜果、花椒、药材类。蚕豆是临夏的传统优势作物,粒大味美,营养丰富,是外贸出口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临夏大麻色白质柔,为陇上名产;唐汪大接杏久负盛名,远销香港等地。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 著名的矿藏宝库━━祁连山和西秦岭山脉的交汇部位,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发现矿物计七大类35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40%。
    主要有:
    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
    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钼、锑;
    贵金属:金、银、铂;
    冶金辅助原料:耐火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
    燃料矿产:煤、泥炭;
    化工原料:磷、盐、钾长石、方解
    临夏回族自治州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图为刘家峡水库坝区。
    石、蛇纹岩、重晶石;
    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石膏、水泥原料、砖瓦粘土、饰面大理石;
    花岗岩铸石原料:(玄武岩、辉绿石)、沸石、硅灰石。
    全州境内河流纵横,有黄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广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条。黄河自西入境横贯北部,流长10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027立方米/秒;洮河流经州界东部边沿9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62立方米/秒;大夏河自西南流经临夏盆地58公里,平均最大流量34.3立方米/秒,还有其它河流和季节性山溪,年过境经流量332.5亿立方米。全州水利理论蕴藏量为32.81万千瓦,现有28.81万千瓦的水利资源尚待开发利用。
    临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独特, 古迹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半山文化”、“齐家文化” 因最早在临夏发现而命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的国宝“彩陶王”也出土于临夏,故河州又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是沿古丝绸之路寻胜访古的旅游热点之一。碧波万顷,灿若明珠的刘家峡水库是西北内陆最大的水库, 素有“高峡平湖”之称。黄河三峡的奇异风光正的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积石雄关,传述着大禹“导河自积石” 的典故。以“花儿会”和秀丽景色闻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松鸣岩和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成为全国独具一格的旅游景点。穆期林群众相对聚居,伊斯兰文化特色较为浓郁, 各式清真寺溶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特色于一体, 庄严肃穆,秀丽壮观。色香味俱佳的各类传统小吃,特别是清真风味小吃,享誉西北。河州“花儿”浪漫雄浑,是民族民间文艺珍奇瑰宝。
  【经济发展】
    2008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州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3.44亿元,同比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7亿元,增长64.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2亿元,增长19.3%;财政收入7.22亿元,增长20.45%;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5.2%。
  【教育文化】
    临夏州有各类学校1497所,其中: 小学1212所,普通中学95所,电大分校1所,师范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业技术学校7所,幼儿园4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48%。
  【科技卫生】
    临夏州现有科研机构7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1.14万人,各类学术团体35个,科普协会132个,可承担国列、省列科研项目,为自治州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服务。
    医疗卫生机构163个,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初步形成。
临夏鲜花店:

临夏市主要网站:

临夏市邻近旅游景点:

·中国各省人口排名
·中国各省面积排名
·全国行政区划代码及身份证号前6位查询
·全国各地车牌号对应地区查询
·全国各地长途电话区号及邮政编码查询
·中国各省市区简称一览表
中国鲜花速递网鲜花递送 中国鲜花速递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08 315hua.com
中国花卉行业咨询委员会唯一指定电子商务网站 ICP备09021725号
鲜花订购QQ:972445352  448305918  1397488186   
热门城市:北京 上海 广东 吉林 辽宁 黑龙江